亭旁镇位于三门县西南部,全域面积126.29平方千米,全镇人口5.61万人,是浙江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诞生地。近年来,亭旁镇以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、红色乡村振兴试点创建为契机,聚焦“红色亭旁”“千年宁和”主题,以建设“宜居、宜游、宜业”为发展目标,锚定“现代化特色镇”建设,通过“五个一流”,将五个现代化提升至全域新高度,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增添革命老区力量。
以“一流匠心”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,构建现代设施体系。树立项目为王理念,以项目建设助推基础设施提质增效,全速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。一是完善交通网络体系。持续推进“四好农村路”建设,推动石岭线、狮白线在内25条农村道路提升改造、提质攻坚,完善农村公路“最后一公里”,整合停车资源,建设亭旁大道南侧智慧化停车系统,满足居民生活需求。二是提高市政设施品质。加速芹溪、梅里、金干等村供水工程建设,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,保障供水水质与安全;启动石头岙污水大管网总提升泵站扩容工程,加强全域污水处理能力,推进污水管网改建、运维。三是推进生态治理。加速水库上游番薯粉丝、番薯酒等加工点清退,落实中南溪、亭旁溪重点流域重点整治和两岸景观提升,全面改善提升环境质量。
以“一流服务”推进公共服务现代化,提升区域服务能级。聚焦民生优享,厚植为民情怀,做实惠民工程,推动实现公共服务现代化。一是提升镇村居住品质。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、未来乡村建设为抓手,重点推进邵上、包家、项家山等村新村建设,打造“千万工程”亭旁样板;加速王村村道路拓宽、玉溪、铁场公厕新建工程,以项目化改造推动各村基础设施完善和公共空间提升,建设高质量宜居宜业和美乡村。二是完善养老服务设施。结合亭旁镇老龄人口占比较高的实际情况,完善乡村养老服务设施配置,芹溪、石头岙等村建设老年食堂,玉溪、前楼等村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,南溪、赖岙等高山村定期开展“浙里善行”山区夕阳红行动,形成“一心多点”养老服务体系(“一心”为高等级养老设施——失能失智养老院等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,“多点”为基层养老设施——行政村老年活动室、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等设施)。三是完善“串珠成网”文体设施布局。结合亭旁溪环溪步道、红色之旅登山步道、江南红旗渠绿道,建设串联镇域慢行体系,串联亭旁多功能体育馆、岙楼村青少年活动中心、国防公园、山根邵村游步道等文体设施点位。
以“一流标准”推进经济产业现代化,助力全域全面发展。以多产业联动、协调共同发展为标准,打造现代产业体系,加快农业、工业、旅游业能级提升。一是以农旅融合为抓手发展现代农旅业。加快建设坝头村中草药产业基地、邵上村油橄榄产业基地、赖岙村无花果种植基地,培育优质特色农产品,探索采摘、观光、体验种植等农业旅游模式,做特做新现代化农旅产业。二是以激活存量资源为重点推进产业链招商。筑巢引凤,积极对接招引瑞士军工等链主型企业,增化链主效益,吸引更多链上企业落户亭旁;腾笼换鸟,盘活工业园区空置厂房,清理低效企业,提升用地用房效能;固巢养凤,加速三友高负载高速度工业物料搬运机器人、中南高科产业园等项目建设,着力培育本地制造业“专精特新”企业。三是以九景宁和为核心打造串联全域旅游大环线。以下路朱小冰岛、枧·星空、坝头云上仙谷、应家疗愈小镇等项目为抓手,对亭旁全域景点进行分区块打造并串点成线,形成若干条集休闲、娱乐、康养于一体的亭旁旅游线路。同步提升赤子酒店、岙楼民宿、老公社民宿等旅游配套设施品质,探索培育“亭旁共富夜市”等过夜经济项目,切实提高游客留亭宿亭可能性。
以“一流文脉”推进人文环境现代化,打响亭旁文化品牌。聚力打造浙东地区红色文化旅游标杆地,联动开发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,全面深化人文环境现代化。一是持续塑造红色文化品牌。通过“红色文化教育+红色遗迹修复+红色产品创新”,打造独具特色的镇红色文化教育基地。巩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、浙江省红色经典景区等名片,建立红色景区体验地,由点成线、由线成面,完善三门亭旁红色景区建设。二是加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。推进历史文化建筑活化利用,改造闲置粮仓,打造宁和里文化广场,植入餐饮、文化展示等服务功能,打造文化展示新极点。持续非遗文化活态传承,通过“非遗+旅游”“非遗+文创”“非遗+直播”赋能文旅产业发展,有效拉动消费增长。三是焕新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环境。推进集镇街区风貌整治,重点整饬修缮宁和路、亭山路、铁坦巷等具有文化内涵、历史典故路段,常态化开展路面维护、道路两侧清理。排摸历史古村落风貌现状,积极推动古村修复、危房改造等村居环境整治。
以“一流智慧”推进综合治理现代化,夯实平安建设基础。聚焦平安稳定,实施治理增效行动,助力基层治理现代化。一是推动镇、村联动发展。强化公共服务功能,形成“企业+村集体”发展路径,持续推动“红飘带”党建联建,探索百姓、村集体联动共富。二是创新基层智治平台。建立“警相邻”服务站点,精细化场景治理,加速“数治街镇”平台建设,创新场景应用开发,强化数据共享和系统集成,提升区域统筹管理水平。三是健全长效发展机制。探索建立“投建管运”一体化可持续机制,推进环境卫生、风貌秩序、基础设施、房屋安全、公共安全等长效常态管护,持续擦亮“红旗第一飘志愿服务队”“加华调解室” “杨家女子打更队”等特色品牌,汇集社会多方力量,赋能基层治理。(三门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、三门县美丽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)